谈话(简? )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03:25:09

画家要和书家一样,笔下要有力、有势、有情、有趣,不仅形象上准确生动,而且在用笔上也要富有魅力。因而“简”的意趣存在于笔墨的精炼中,是写意审美的必然。

由简到繁,又从繁到简,是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前者的“简”是简单的、较为初级的东西,后者的“简”是笔墨的精炼,它是画家对物象高度概括以后的精华,是从低级向着高级发展的标志。繁与简是相对存在的。繁者,多也。简即简单,绘画上多指简洁、简约、简练、简淡等等。“简”根植在繁的基础上,没有繁就不可能有简。而简在艺术的术语中,都以褒语居多,如以简当工,以简洁为精,以简括代繁,以简明写实等等。于是,“简”给绘画审美带来了新内容和新观念。清·李晴江画梅诗云:

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赏心只有两三枝,即写两三枝可也。“盖自然形象,为实有之形象,非画中之形象,故必需舍其所可舍,取其所可取。”“舍取,必须合于理法,故曰: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须出于画人之艺心,故曰:舍取可由人也。”(潘天寿语《听天阁画谈随笔》)以上,可谓“妙合自然趣,人工费剪裁”,笔简而意趣横生是也。

由于文人画兴起,反映到中国画上,便形成简淡为上,“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理论。提倡渲淡,讲究诗情画意,得心应手,意到即成,造理入神,迥得真趣等等。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则要求画家必须具备大胆取舍的功夫和具有概括提炼的本领。又如郑板桥题画竹诗曰: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前人称誉板桥画竹是“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那么,板桥画竹是怎样削尽冗繁,达到炉火纯青的呢?他在一则题画竹中说:“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及“简练以揣摩”为画诀。由此可见,疏与密,简与繁,是相互映照,互相依存的。该疏则疏,该密则密,当繁定繁,当简定简,须辩证地认识,灵活地运用,才能使笔墨具有“笔简意繁”的特点。故“画不难于繁,难于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之以笔”也。(引自《黄宾虹论画录》)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