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写《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该怎么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3:02:37

走近鲁迅

鲁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但孩子们非但没有走近鲁迅,反而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情绪。这是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感到最为棘手的地方。我尝试着去了解这种情绪的由来,于是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鲁迅只是一个被概念裹挟的符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之类的界定让孩子们觉得高不可攀;分析作品时偏重于强调政治意义,又让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
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因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
而我们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也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振振有辞地嘲弄鲁迅。因为就鲁迅来看,无论是他的摇旗呐喊.还是略显晦涩的现代白话,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于是.面对鲁迅的作品,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疑问便是——“学习鲁迅有什么用?”要知道,如此劝和的反问,其逻辑是由我们给定的。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疑问。在我教的三个班级中,我鼓励他们看鲁迅作品的选本,将他们以寝室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读书小组,以便随时展开讨论。我规定他们每个月都要写出读书报告,并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予以交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将既定的概念放置一边,面对鲁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转变观念的不易,但我坚信多读总比不读好。第一个月过去了,从递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鲁迅的可能:刘阳从(呐喊)开始,思考作家的责任;王逾由(灯下漫笔)反省我们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竞有了几分鲁迅的味道;贺伽贝、马越、张雯君和万迪菲努力从<过客)中把握中期的鲁迅……
当然,面对鲁迅,更多的还是疑问。有所感悟也好,充满疑问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和鲁迅一起开始了思考、探索。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这种思索是内在的话.那么,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却是外在的。到我讲授<药)一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态度改变了,由“漫不经心”变成了“聚精会神”。当我给他们讲述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