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阶级斗争为刚>>?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7:14:50
谢谢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采用的概念,其本身的涵义即如一楼所说,“就是甚么都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围绕阶级斗争展开一切工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从1957年"反右派"以后,中共就过分地估量了国内、国外的阶级斗争的矛盾,认为阶级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不但阶级斗争是当时国内主要矛盾,而且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矛盾,确定了一个叫做"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路线",就是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路线。以至于后来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九大和十大党章中确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就是甚么都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围绕阶级斗争展开一切工作,跟现在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意思。

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他把对彭德怀的批判,说成是“一场阶级斗争”。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1963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在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验时,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他还号召全党“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自1957年之后,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说均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成为后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些对阶级斗争夸大化、绝对化的提法,一度成为流行口号。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被断然否决。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草案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十分严重,提出敌人拉拢腐蚀干部,“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是“敌人反对我们的主要形式”;认为“这次运动,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为广泛、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指出有些地区还要“认真地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工作”,为此,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毛泽东继1959年庐山会议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