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9:56:45

【成功原因有三条:一、缘于对对方主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二、诸葛亮的勇敢和机智。三、空城计是被逼出来的,“不得已而用之”,反而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结局:孔明释计。】

“忽然”、“十余次”突出了事态紧急。司马懿有“大军十五万”,而诸葛亮“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两军兵力十分悬殊,连用两个“只”,更渲染了一种让人屏息的紧张气氛,“山雨欲来风满楼”,突出了一个“危”字。

众官的表现是“尽皆失色”,群像描写,再一次烘托出惊心动魄的危险气氛,并与诸葛亮后文的表现作对比。

第二段中,“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他“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副悠然自得的轻松神情。而这恰恰需要勇气与谋略。

司马懿初闻“笑而不信”,既见则疑惑不解,而后便令退兵,悬念顿起。

“笑容可掬”,神态描写语言简洁,但恰到好处,可看出诸葛亮此时是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仅一个“笑容可掬”写尽了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镇静的风度。

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交代了司马懿的心理,此处突出了司马懿的狡诈、多疑和自负。应该说懿并非平庸之辈,他与诸葛亮交战多次,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此前曾成功识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还感慨其不肯冒险,因选择保险的路而失去速胜的机会。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不肯弄险不是没有道理的。且诸葛亮长于谋略,司马懿也早有领教,不进西城也不失为谨慎。不是司马懿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明,计高,一反常态,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