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朔门古街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03:09:41
如题..

急求!

一个在朔门街混了几日的朋友告诉我,这街太恐怖了,连老太太都知道当日汇率牌价——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说朔门街人有商业意识,那是毫无疑问的。回溯上去,朔门街可以看做是温州商业文化的源头,温州商人的祖宗。

朔门街,指温州旧城北向临江、位于旧城朔门外的一条街巷。自郭璞划定温州旧城建筑规划后,历史上,这里便随着城乡贸易的逐步规模化和内容递变,形成了以水产渔货、山货粮油、日用品、文化用品等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带状商业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它以温州旧城为依托,沟通了洞头、玉环、楠溪江流域等临水经济区对于渔货贸易和渔具等生产物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它还是青田、丽水、缙云等瓯江中上游经济区的一个物资中转站。简而言之,其实朔门街历史上就是一个码头,一个江湖。

朔门街的兴衰起落,和温州乃至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农业社会,它以相关的农产品、生产资料、民俗文化用品交易为主,并形成了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拦街福、小摆设等农业文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因其临江,更带有浓重的海洋民俗文化特色。如形式各异划龙船活动等。进入晚清民国,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动力轮船航线的开通,码头建设较前有了质的飞跃,这里又成了洋油、洋钉、洋布等舶来品的集散地。

抗战至解放战争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动荡、民生稠敝,朔门街走向衰落。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内容,活动区域包含了朔门街的拦街福活动,从抗战开始便中断举行。

解放后,民间商贸活动一度被抑制,投机倒把成了一大罪名,以朔门街为代表的温州传统商贸文化走入低谷。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承改革开发的风气之先,中国的经济困局从沿海被首先激活,朔门街一度成为民间贸易开放的桥头堡。被压抑多年的消费需求在这里释放。随之而来的“走私货”贸易、民间外汇交易等正当不正当的经济活动鱼龙混杂。

改革开放步入正轨后,以轻工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温州私营经济浮出水面。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面向全国,走向全球的产业经济彻底抛弃了原有的商贸格局。从沿江到南北纵向;从五马街、信河街到人民路;从旧城到新城——朔门街再次冷寂。这次不是战乱、不是政策,而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文前提到的老太太和汇率是商业文化的一种基因遗留,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作为自然留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