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党与李党指什么?谢谢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0:16:05

封建士大夫之间的党争,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顽症、痼疾。唐朝也存在着朋党之争,唐后期的党争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唐朝的衰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朋党的划分,与人的思想、地位、学识、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朋党中的成员之间多是亲属、师生、朋友的关系。这样造成后果就是,各个朋党在相争之时,不会考虑对方在所讨论的事情、所提出的观点或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而是一味的

否定对方,肯定己方,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这对一个国家而言,百害而无一利。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使本已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牛僧孺、皇甫、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后来李党首领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于是宪宗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出任宰相。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在之后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不满,要求改革选举制度;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而牛党则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取妥协政策;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而牛党却极力反对。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党争的不讲原则性。精简国家机构,利国利民,有何不可?牛党明知是正确的,但这主张是李党所提,不管有无可取之处,一概否定。有个例子,更为典型。文宗大和五年(831年),镇守西川的李德裕奏请朝廷收复吐蕃占领的维州,当时形势对唐朝十分有利,可是在朝为相的牛僧孺却坚决反对。而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牛党的杜 收复了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