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问题,渔人偶遇桃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23:43:37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寻向所志”终“遂迷,不复得路”这期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我是问这些句子所表达出来的心情,不是要你做点评,拜托答准确些...谢了。

一楼大哥是不是被学校教育的太多了,那有你那么深的一个感觉。
文章从一开始就写了“偶”,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自己是希望,同时也不希望因此而让太多的人去找这个地方。
这说明作者本人无论是对现实有什么看法,他都认识到自己所希望的只是一个自己想法的地方。在那个地方里只是一个少数人可以生活的地方,也就是说只是一个隐士所生活之处。
就如同一个人所做的一个梦,昨天做了以后可能就再也做不了了。所以这只是作者一个很美好的想像而已,同时作者也没有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因为如果是作者有一楼大哥那样的想法的话就不会是如此的口气说“不复得路”了。
因为作者也知道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就如同一个农民吃饭完想着自己能做皇帝一样。自娱自乐,从来没有想更多,如果硬要把一些所谓意识层面的东西拿出来说的话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君主专治的憎恶,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