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的中间宿主是什么?怎样学好大学动物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3:29:51

肝吸虫病是肝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肝吸虫学名称为中华分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胆管内,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或更长时间,虫体摄取宿主的红细胞、白细胞,并不断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有毒物质,损害宿主。成虫不断排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肝吸虫卵是人体肠道寄生虫中最小的虫卵之一,虫卵形态略似电灯泡,虫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不断发育,孵出幼虫,幼虫遇到淡水螺类并被吞食后,则在螺体内发育成第二期幼虫即尾蚴,此时,尾蚴从螺体内逸出,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如果遇到淡水鱼、虾,尾蚴则即附着鱼体并侵入鱼、虾组织,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即囊蚴。这时如果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小鱼、小虾,或生鱼片、没有煮熟的鱼、虾以及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其它食物等均可引起感染发病。由于肝吸虫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较长,其症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感染虫数的多少。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消瘦、肝脏肿大等;重度感染者,肝胆管内可寄生上千条虫子,充满或阻塞肝胆管及其分支,发生严重的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甚至可引起肝硬化或肝癌。肝吸虫病引起的肝癌,过去认为缺乏科学依据,现在认为,肝吸虫可引起原发性肝癌,应予警惕。近年来,有研究报告,在某些肝癌高发症区,肝吸虫感染与肝癌发病率呈正相关,并报告14例肝吸虫病伴发肝癌。
治疗
一、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重症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时,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以后再考虑特殊治疗。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时,应即以手术治疗。
二、病因治疗:
(一)吡喹酮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总剂量按感染轻重而定,轻者可用75mg/kg或210mg/kg的5天疗法。
(二)硝硫氰胺3-6um的微粉胶囊,总剂量为6-8mg./kg等分3-5份,每天1份,本药副作用较多,少数可出现黄疸。各种原因的黄疸、急慢性肝炎恢复未满一年,有精神病史、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高空作业及驾驶人员均禁用。
(三)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干粉型每天50-70mg/kg,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5-7天为1疗程,成人总剂量一般为17.5g。本药代谢及排泄慢,有一定副作用和延迟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肝功损害,中毒性精神病及溶血反应,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