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第三计借刀杀人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20:27:53
希望大家不要写文言文!本人用手机,浏览起来比较麻烦!

另外注明:一个星期后就会选出满意答案,请大家有被选中的以后尽量小回答我提的相关问题!因为本人将会问完三十六计,一但满意答案被怀疑违规而被封号的,本人只能表示无奈!

【探源】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故事】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斩首200余,击伤努尔哈赤,满

请教第三计借刀杀人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欲知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问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一十六计欲擒故纵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一十五计调虎离山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九计隔岸观火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 请教第七计无中生有的典故和当今应用事例?(请留意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