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的续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8:38:36

当我们屏气凝神,走进60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那里的人们,一次次让我们肃然起敬。

壮怀激烈的历史,锤炼出深情豪迈的诗句:人民就是丰收的大地,英雄是从大地里长出的花朵和树干。

我们自豪于脚下这片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土地,在那段家国遭难、同仇敌忾的岁月里,循着一脉相承的豪气和坚忍,生长出如此之多的儿女英雄。

那些记得住、记不住的名字,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那些成熟的、稚嫩的表情,那些威武的、纤秀的身影,构织成气韵非凡的生动群像,与脚下的这片大地一起永恒。

“狼牙山五壮士”在易水河畔续写慷慨悲歌,把民族不屈的精神打造成一尊雕像。牺牲,是一种新生。中国人民以牺牲3000万人的代价,换来的是民族的新生。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巧合。五壮士的身后,是亿万不愿被奴役的人民。

阜平,抗战中一个从未被敌寇彻底占领过的县,其时全县9万人中,有两万名青壮年参军,四分之三的家庭成为抗属。在平山,在灵寿,在曲阳,青年农民以团、连、排的集体整建制走上抗日战场,人民军队的代名词“子弟兵”由此衍生。

高平,一个从未被侵略者彻底征服过的村庄。拿锄的农民拿起了枪,倚仗地道之利,在乡野之间与来犯之敌展开了实力悬殊的较量。在和日寇的一次次对决中,村村都是堡垒,人人都是战士,刘傻子、李混子、李殿冰……从普通农民成长为令鬼子胆寒的战士。

浩荡的民气,从大地深处喷发出的意志岩浆,势不可挡!这样的兵民,岂是枪炮和刺刀所能征服?!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这是1939年8月,毛泽东同志为一位病逝在担架上的“渤海毓雄”亲笔题写的挽联,他就是从留美博士、民主人士成长为抗日民族英雄的杨十三教授。

贫苦出身的旧军人、投笔从戎的流亡学生、毁家纾难的开明士绅、出身绿林的草莽英雄……他们从自发到自觉再到坚定地走上抗日道路时,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大旗下。是中国共产党以振聋发聩之灼见、海纳百川之胸怀、披肝沥胆之真诚、艰苦卓绝之奋斗,把沉睡的民气唤醒并激扬,不同经历、不同出身的兵民守土抗战、英勇杀敌,最终让狂妄的日寇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