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大学生信用卡推广和普及有什么建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1 03:32:58

近一段时间,媒体对于银行发行大学生信用卡及由此而产生的“大学卡奴”进行了集中的报道。随着一些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个案”进入公众视野,对银行发行大学生信用卡的责难也达到了高潮。一时间,大学生信用卡成为离经叛道的“消费鸦片”,部分媒体甚至指责银行缺乏“社会责任”、呼吁开展拯救“大四卡奴”的“禁烟运动”。

  有关大学生信用卡负面报道的确反映了这一特定信用卡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因此而“叫停”或全盘否定大学生信用卡并不可取。对于这一信用卡产品,媒体和公众不应因噎废食、过分苛责。

  首先,目前出现的大学生用卡不良现象根源在于部分学生理财与信用意识的缺失。究其缘由,是家庭、学校、银行及社会理财风险教育的不足,责任并不在信用卡本身。追求物质享受、校园拜金主义等“学生问题”均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它并不是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物。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在校学生多年届18周岁,在法律上已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成年人。对大学生有着教育之责的家长和学校,应向每一个“法定成年人”强调“成年”这一概念,每一个“法定成年人”也理应在“成年意识”的支配下,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信用卡。毋庸置疑,部分大学生恶意透支、挥霍消费一方面与其童年时代的“公主与皇帝式”的生活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大学“卡奴”也凸显着国内理财教育的真空。在美欧等国,为人父母者深知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为此,美国的家长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然而,中国社会转型年代出生的这一代大学生在童年时代,很多家长对孩子用钱放任自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甚至用金钱作为刺激学习的动力。大学“卡奴”正是十数年理财教育、担当精神缺失的产物!?

  其次,大学生“卡债”危机其实是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危机。据多家媒体报道,毕业、“人去楼空”正成为个别大学生“卡奴”逃债的方法。大学生逃债反映出社会征信体系、信用文化的软弱,即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亦约束不足。毫无疑问,恶意欠款、逃债的大学生必将在个人信用记录上留下污点,未来购置房产、按揭贷款甚至职业发展等均可能面临信用不良问题。当下的问题是,学校、银行和公众媒体对信用文化、契约精神的教育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