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知道 帝 鸿 是什么东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4:36:48

帝鸿又叫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浑敦即浑沌,浑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 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见下文)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对这里的“浑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陆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南海的天帝叫()(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和忽两人常到混沌那里去玩耍,混沌招待他们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和忽在一块儿商量怎样报答混沌的恩德。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吃东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窍也没有,未免美中不足,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几窍来。于是就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凿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他好朋友这么一凿,却“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这个有点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概念。混沌被()、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本身虽然是死了,但是继混沌之后的整个宇宙、世界却也因之而诞生了。
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确实是一个天神的名字。《山海经·西次三经》说,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