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的介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3:28:39

镇海楼
镇海楼坐落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等合宋代广州的东、西、子三城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上建高楼一座,凡五层,俗称 “五层楼”。“楼成,会城之形势益壮”。当时珠江水面宽广,登楼而望,但见碧波荡漾,颇为壮阔,故楼曰“望海楼”。后又名“镇海”,镇是为雄镇海疆之意。600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灾唯,镇海楼屡遭损坏,数读重修。其中大的修茸有5次,分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1928年、1946年和1952年。1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砖石砌筑的墙壁基本属明代旧物。现在楼前东西对峙的两只红砂岩石狮子是民国初年拆城筑马路时从双门底 (永清门)移来。楼西侧是明嘉靖年间《镇海楼记》碑及1928年的《重修镇海楼记》碑是记录此楼兴衰史的重要文物。镇海楼自1928年重修后,即成为广州博物院所在,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今日之镇海楼,阔31、深16、高28米,东西两面山墙和后墙的第1、2层用红砂岩条石砌筑,3层以上为青砖墙。底层石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复檐5层。绿琉璃瓦歇山顶上有 “民国拾柒年”(1928年)“石湾均玉造”的琉璃花脊。朱墙绿瓦,相映生辉,雄伟壮观。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 “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数百年来,骚人墨客赞咏抒怀者极多,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清末李棣华所撰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宵,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今仍悬于顶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1963年3月公部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