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定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20:41:04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理性是什么?就是相信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变的普适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解释这些运动和变化。理性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以达到把握感性对象本质的过程。理性分裂了现象和本质。认为现象背后有更“实在”的本质。理性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的是这个更实在的东西。

理性是在社会道德,公共秩序,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慢慢形成的。人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应该理性成份越多,而感性的时候越少。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西蒙曾为《社会科学辞典》专门撰写了“理性”条目。对经济学理性概念作了这样的说明:

1、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a)适合实现指定目标,(b)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2、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这个定义的(a)(b)两方面可以有更精细的规定。这类特殊用法中的重要者包括:(a)目标可假定是效用函数期望值在某一时间区域上极大化的形式(对策论称此为极小极大化)。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可从决策者偏好的有序性和一致性假定上导出。形式化的经济理论就是这样认为合理消费者谋求最大期望效用而合理企业家谋求最大期望利润的。如果要使这种极其严格的形式区别于更一般的形式,则可将前者称为最优性,称后者为适应性或功能性。(b)目标可假定是意欲达到的一些准则所构成的,但要么全部达到,要么全部达不到(例如欲望水平的达成)。(c)条件和约束的一般定义,可指决策者的外部环境的客观特征,可指该环境被感知到的特征,也可指以固定形式出现的、不受自身支配的抉择者自身特征。我们有时通过区分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及有限理性,来区别上述第一种定义和后两种定义。(d)定义中的所谓目标,可以是抉择者的目标,抉择者所属社会系统的目标,或观察者的目标。(e)毫不含糊地使用理性一词,要求使用者讲清楚他对目标和条件这两者所做的假定。

总之,“经济学家一般用理性一词表示靠抉择过程挑选出来的行动方案的属性,而不是表示抉择过程的属性。达尔和林德布鲁姆这样说道:‘一项行为是理性的,就是说,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说,该行动被‘正确性’设计成为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