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赏析,要求组织语言精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7:08:09
好久不见月光了。
忽一日,教女儿读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一句时,才突然觉得好长时间不见月光了。细细想来,也记不得从何时起渐渐模糊了对月光的感受,能提醒我月光依然存在的也仅是诗人们的词句了,但那是文人笔下的月儿,与现实中的月儿似乎很是遥远。
记得儿时常常追着母亲问“今天初几”“明天初几”,也记得母亲教过的一首儿歌:初六初七月儿弯弯,十五十六月儿圆圆,二十四五月亮出来敲明鼓。于是我天天盼着月光。有月光的日子,是我们孩童时代最欢乐的日子。一大群孩子在月光下捉迷藏、玩游戏,一直到很晚,有时还惹得母亲出来大声呵斥着,最后被母亲拽着胳膊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在梦中,也尽是满月光里我们嬉戏的影子。
现在想想,儿时的月光是最明亮的,儿时的夜都不曾黑暗过,儿时的生活也并不显得寂寞。但不知什么时候,岁月把我们推到这让我们也记不起月光的现在。早晨送女儿去上学,她指着天空问那是什么?我一看那不是半个月亮吗?我想今天一定是农历二十几了,我又想起了母亲教过的儿歌。唉!我也竟忘了这该有月光的日子。当我告诉女儿那是月亮时,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接着说月亮在跟着我们走呢。
紧张的生活使我们常常无暇顾及女儿。白天把她送到幼儿园上学,五岁的孩子就那样整天坐在教室里打发着她童年的时光。晚上,她就在家里自己摆弄那些乱七八糟的玩具,不然就懒洋洋地看大人们几乎也看不懂的冗长繁杂的电视剧,有时也玩玩电脑,学学弹琴,困了就去睡觉。可以说,女儿是幸福的,但我又为她单调、乏味特别是缺少集体的、欢乐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感到悲哀。我想在女儿的梦中是肯定没有月光出现的,岂只是女儿,就连我也回不到儿时的梦境中去了。
中学时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对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没有深刻领会,只记得有一句“我且享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在当时那该是怎样一种惆怅中的惬意啊!可我除了儿时心中的一轮明月外,现在连月光都记不起来了,何谈享用呢!
每晚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而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却成了我最关心的。此时我最想知道明天是阴还是晴,是雨还是风。我渴望晴朗的天,我相信晴朗的夜空才会有月光出现。我愿抽出一切余暇时间和女儿一块儿去享用这大自然的恩赐,我愿看着女儿在月光中长大。
记起月光,不要让我们所做的一切遮蔽亦或忘记了现实中本该有的月光吧。

二选一,说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