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鲜卑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0:35:51
1、我国56个民族中有没有鲜卑族?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南?迁到那?遇到什么困难?在怎么克服困难?

1.我国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
2.东汉末年以来内迁中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为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乱华
原因: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

鲜卑族——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
v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