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纽特人冰屋子的建筑原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5:24:14
要最详细的!也要最准确的!快哦!

北美洲高纬度地区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在那酷寒的莽原中,生活着数万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夏天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很快就会过去,漫长而严寒的冬日转瞬即临,不惧寒冷的因纽特人也不得不垒起他们独特的雪屋,迁入地下居住。
  雪屋是用各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的。
  建造雪屋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开阔、向阳的平地,再确定一个具体的地基,然后就用锐利的刀将之切割成各种规格的大雪砖,这样就可以砌雪屋了。以后,每叠加一圈,向内收缩一点,圆圈愈来愈小,最后形成一个封闭的、半球形的圆顶。在南面一方开一小窗,小窗上方要伸出一块板形的雪块,可掩挡雪花飘打窗户,亦可折射太阳光线,使其能直照室内,而不是照在北面的大雪砖上。因为冬天,北极圈周围的太阳角度太低,光线有时几乎是从南方的地平线上斜照过来,所以,窗户上方的这块大雪板正好是一个折光镜,让太阳把屋内照亮,有时甚至可以摄影。
  第二步是在半球形雪屋靠地的部分凿一道门,这门极为低矮窄小,简直只能算洞了。好在因纽特人天生身材矮小,而又很灵巧,他们在雪屋门前只须一滑便能溜进屋内,毫不费力。至此,雪屋并未建成,只算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接下来是在那半球形屋顶罩住的土地上挖掘一个深坑,这个深坑是雪屋的一大组成部分,因为雪屋既是垒成的,又是凿成的。它是以地平线为基点,既向天空发展,又向地下掘进,这正是雪屋的妙处,也足见因纽特人的聪明。向上垒一屋顶,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用太高,适可而止,向下凿一个坑,作为屋子的主体空间,深一点最好,这是最简便可靠的。因为在雪地上向下掘一个深洞绝对比向天空垒一个高屋要省事很多,也安全得多。这种深挖洞、浅筑顶的做法的另一科学之处是,冬日居于地下,要比居于地上相对温暖一些。
  雪屋建成了,为了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往往还要在半球形的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同时在屋内螺旋形的墙壁上到处挂满兽皮,亦可防寒。另一御寒方法就是遮蔽窗户,一般是用透明的海兽肠子做遮蔽物,这种窗户只透光不透气,很具特色。
  雪屋里一般储藏有相当数量的日常食物,比如面粉、茶叶、麋鹿肉、海兽肉之类。在雪屋最深处,有一块用雪筑成的高台,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卧榻了。他们休息、吃饭都在这个用雪做的床台上,却谁也不会被冻坏。夜晚睡觉时,全家男女老少都脱光衣服,钻进一只皮制的大口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