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释一下什么是下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08:20:05
~

就历史上而言,下乡是指我国建国后,主要由毛泽东发起的一项知识分子再教育运动,当时很多城市里的年轻男女离开学校、父母,到农村从事劳作,与农民一起生活,一是想让他们切身体验耕作,劳动;二是想让他们帮助农村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现在生活说“下乡”有到农村的意思,也有上级到下级实干工作者中来的意思,引申就有亲自去体验,身临其境的意思。

绵延10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让近3000万城市青年付出了长短不同的青春,于是在反思这段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历史时,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青春有悔无悔的问题。或是或非,意见纷呈,一时弄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个命题忽略了前提方面的悖论,即:一件事的悔与无悔,应建立在自己曾作出过选择的前提下。那么知青们的下乡是否都是自己选择的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呢?下面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来回答这个所谓“悔与无悔”的问题:我是1965年下乡的,从18岁到30岁,当了13年知青。如果有人用这个问题来问我,那么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对于我实在太不管用。因为我的下乡是别无选择。由于家庭影响升学不能,就业无门,呆在家里吃闲饭吧,那要到哪年哪月?再说娘老子也养不起。就像下棋,三面将军,“老王”只有一步好走,你走不走?从形式看这一步还是你自己走的,自己报名,自己下户口,自己爬上车,没人用枪顶着你。广播、报纸再给你贴一条“自愿”的标签: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地奔赴农村了!你说没有“豪情”,你说不是“自愿”,向谁去说?还有你敢说吗?即使你说了你的声音发得出来吗?\'

当然,也不乏有自愿选择的。甚至放弃工作,放弃参军去下乡的。这些人似乎存在着“悔与不悔”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早已悔过了。拥有“选择权”的同时往往兼有“护身符”。当招工、招生、招干一开始,指向农村的箭头可以倒回来的时候,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再选择一次。如果不悔还选择什么?就该现在还挺立在“广阔天地”里,但这样的人士你见过几位?

对于很多无可奈何下乡去的知青来说,再选择的权利就像下乡时的无法选择一样可怜了。以我自己而论,下乡八年后才出现了唯一的一次可供选择的机会。这是在知青政策一调整二调整再调整之后出现了一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鲜见的带人情味的政策:父母年老,身边无人,可以照顾一个下乡知青回城。自然,接收单位还得自己找。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