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在眼镜还没发明前叫什么名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6:22:47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具冬眠行为。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6-8月,每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
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我国的眼镜蛇大多是指眼镜王蛇
姓名来历(以及别称):
眼镜蛇名字的由来应该是近代十七八世纪以后眼镜出现后附会而成,最后成为了正式名称。在正式命名前是没有统一名称的,中国历史上对蛇类大多都没有专门名称,民间对眼镜蛇曾有很多叫法,如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膨颈蛇、过山风、饭铲头等。

最早叫“眼睛蛇”,这是因为这种剧毒的家伙头部下方的肋骨可以展开,把有眼睛图案的皮肤展露出来,用以自卫和恐吓敌人,人类根据它的那部分皮肤上的图案像是眼睛的特点,所以起名“眼睛蛇”。
后来眼镜的发明以及传抄的讹误,有人以为这种蛇原名就是“眼镜蛇”,以讹传讹,所以人就叫它眼镜蛇了。
其实根据历史来分析,眼镜蛇的历史要比眼镜的历史长的多,祖先不可能就这么等到眼镜发明后才命名这种蛇。还有种可能是中国境内没有眼镜蛇,是后来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根据汉语来命名的,要知道外国大多用拼音文字,一串字母就代表一件事物,可能眼镜蛇的外国名字里根本没有“眼镜”的意思。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