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为什么定名叫“京剧”?在哪定的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4 07:15:03
京剧为什么定名叫“京剧”?在哪定的名?

京剧在解放前并不称为“京剧”而是多被称为“皮黄”、“京戏”。最初把“京戏”称为“京剧”的是一百多年前(1876年)的一份“申报”,那只是一次偶然的文人用词上的时髦,并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在有了那偶然一次的“京剧”提法之后,一直到解放后的50年代,人们最习惯的称呼却仍然不是“京剧”而还是“京戏”。(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北京为北平,故京戏当时亦称平剧)。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带有研究性质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下辖京剧研究院(前身延安平剧研究院),筹备了1950年10月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1年扩建为中国戏曲研究院,自此京剧成为官方称呼。

  在京剧形成的初期,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是把它叫作“皮黄”。而最先把它称为“京剧”的,反而是南方的上海人。

  “京剧”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光绪二年二月初七,即公元1876年3月2日上海《申报》的一篇文章里。此后,“京剧”一词逐渐通行全国,虽然后来还曾改为“国剧”、“平剧”等不同的称呼,但最终“京剧”一词还是在人们的称呼中固定了下来。

  清同治六年起,上海的“满庭芳”戏园和“丹桂茶园”就派人北上赴天津、北京邀角。津、京的一些著名演员如夏奎章、景四宝、大奎官、杨月楼等人应邀携艺南下,把北方的京剧艺术传到了上海。上海观众感到非常新鲜,争相前来观赏,出现了所谓“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的局面。

  上海观众对这种艺术形式感到新鲜,对它的声腔来源却并不熟悉,由于戏班主要来自京城,所以就笼统地称作“京班戏”。“京班戏”的称呼很快在上海人口中就变得非常自然了。

  不久,“南丹桂”、“升平轩”、“金桂轩”等戏园相继崛起,都以“京班戏”为号召,这些戏园吸引了大量观众,沪上人士把这些戏园都称为“京班戏园”。当时有诗描写“京班戏”的盛况说:“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

  当时这些“京班戏园”,都要在戏园门口或大街上张贴海报,即所谓“招贴”。醒目地大书特书“今日上演京班戏”字样。在这些街头“招贴”中,就开始出现了“京班戏”、“京戏”、“京班”等带“京”字头的不同混称,其含义都是指京剧。

  光绪二年二月初七,《申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图绘伶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