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关于数学的一个故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8:46:31
是关于江苏省苏教版的小学6年级上册的一个故事,不要太难。

有一天,高个子和矮个子合伙做饭吃,高个子拿出200克大米,矮个子拿出300克大米。饭做好后,两人正准备吃,忽然来了一个过路人,提出和他们一起吃饭的请求。结果三人一起把饭吃完了。过路人临走时,向高个子和矮个子道谢,并留下了5个铜币作饭钱,可5个铜币怎么分呢?矮个子说,他出了300克大米,该拿3个铜币,高个子出了200克大米,该拿2个铜币。可高个子说,这5个铜币是过路人给他俩的,应该平分,每人两个半铜币。两人算来算去,都不知道该怎样算才合理。这时,一位老人路过,知道了缘由后,说:“这好办,应这样分。”老人说出了他的分法,高个子得1个铜币,矮个子得4个铜币。两人听了很吃惊,但老人讲了这样分的道理后,他们便高高兴兴地走了。
你们知道这位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分饭钱吗?

一共500克大米,3个人一人吃了500/3克
高个拿出给路人吃的是200-500/3
矮个拿出个路人出的是300-500/3
两者的比是1:4
所以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