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有关学习历史的名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20:36:32
谁有有关学习历史的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祖先和前贤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民族,是一个善于探求历史兴衰规律的民族。在治国理政方面,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断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并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制定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略和制度的传统。我们可以把这种治国理政的传统方式称之为以史治国。

几乎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有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都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过深入思考的;几乎每一个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太平盛世,都是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早在西周的时候,形成书面记载的就有“殷鉴不远”的典故。《诗经・大雅・荡篇》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诗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即夏代的灭亡,是殷代的前车之鉴。一个强大的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历史上的大事件,直到东周时期,还引起人们的震惊。孔子认为这是“夏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这代表了古代思想家比较一致的看法。《韩诗外传》也总结说:“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也”。此后,历代王朝都格外重视对历史中兴衰成败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和发展了以史治国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深谙以史治国的皇帝之一。他从大量史籍中得知“任贤”对“治国”至关重要,只有任贤使能才能国泰民安,信用奸邪就会身死国灭。他曾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开诚布公,赏不避仇人,罚不避亲朋,终成三国鼎立之势;而隋文帝摈斥“有经国之才”的高熲,刑政由此衰坏,最后被隋炀帝所杀,国运衰微。因此,唐太宗对大臣们常说:“致治之本,惟在得人”。他不分地域、亲疏和贵贱,唯才是举,拔敬德于降虏之间,任魏征于政敌之中,擢马周于山东之地,用李靖于刑徒之族。用人之长,避其所短,不求全责备;待以诚信,示以关爱,不任情喜怒。因此,贞观年间,政通人和,国富民安,千古称颂。唐太宗曾感叹道:“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修晋书诏》)他还采取了设立史馆、大力修史等诸多措施,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而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和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继承和发扬以史治国的传统中,也出现了许多总结历史经验而著述资政的典范。如孔子为拯救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而作《春秋》;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