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资料有哪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5:20:48

《儒林外史》
  中国清代小说。作者吴敬梓。写作年代难以确定,但至少下半部是在吴敬梓定居南京、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的灵魂扭曲。
  《儒林外史》书影(清同治八年刻本)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的故事侧重于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进的故事除描叙本人的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毒害。小说不是一味愤世嫉俗,而是与尖刻的讽刺相辅,他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的深挚的爱。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正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和道学的虚伪,隐隐透露了清代文字狱的残酷;既刻画了统治制度的腐朽,也写出了城乡风俗的颓败。吴敬梓比他的同时代人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不可容忍的弊害,但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革这些弊害的方案。只提出要求知识分子讲究文行出处,提倡以礼、乐、兵、农来济世。反映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他所创造的理想人物的软弱无力 。
  吴敬梓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只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人物形象和内心的隐秘。作家在描绘他们片刻活动时,已经将人物的历史、他们生活的全部本质摄取在内了。《儒林外史》的艺术效果,是吴敬梓的理想和创作动机的直接的实现。全书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始终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但他通过人物之间的辐射,前后人物和事件的呼应,呈现了纷沓的生活的本源,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影响深远。对晚清的长篇小说影响更深。《儒林外史》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但迄今可据的材料,只能认为全书应为56回。

吴敬梓(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