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言修辞 具体如何解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4:21:52

在批评《尘埃落定》的文章中,作者提到这本小说具有一个“悔言修辞”的问题,所谓悔言,既指小说中人物前后言论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这不但是人物的问题,很明显,也是阿来在写作态度方面的问题,而此种低级错误,我们可以在李先生的作品中发现很多。

在第363页中,作者道:“拿平凹来说,他的创作早出了问题,但大家只是曲意回护,巧言美饰”,类似的话还出现在第39页:“然而,关于这部作品(指贾平凹的《废都》),我们从中国的批评家那里,并没有听到多少负责任的声音和有价值的判断。”(所谓贾平凹的创作出问题,我想如果从李博士方面来讲,应该是从1992年《废都》出版开始的,因为贾平凹此前的作品李先生极少提及。)但到了第404页,作者的“悔言修辞”就开始了:“在中国,《废都》因其坠落的趣味。。。。。。而遭到中国文学界的普遍贬斥。”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说法到底哪一种成立?在我看来,李博士的此两种说话都有其成因,说“大家只是曲意回护”,“没听到多少负责任的声音”是为了给他的批贾正名,正是在“大家”都站在贾平凹那边的情况下,他的批贾才显得意义重大开创了贾平凹研究领域的新方向,而不是老调重弹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打死老虎。而之所以后来又说《废都》“遭到中国文学界的普遍贬斥”则是意在佐证贾平凹得个法国女评委奖实在不是一件多为国人增脸的事情——“中国文学界”都“普遍贬斥”过的东西了,你法国人还给他发这个奖这只能说明你们法国人实在没眼光。在第413页中,作者说“当代的文学批评更是一塌糊涂,提不起来”,那我就要问了,既然都一塌糊涂了,那对贾平凹进行普遍贬斥的正义之师(暂且这么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难道全是从外国移民过来的?对道批评家不是“中国文学界”的人?那他们算是哪一路的?IT界?还是房地产界?

在第103页中,批评池莉时,作者宣布:“小与浅薄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与深与厚是无缘的”“小又是俗的亲兄弟。甚至可以说,小正是因为俗才小的。”语气十分肯定,给我们的一个信息是——凡小必俗。但他在他第30页推荐雪漠的《大漠祭》时,却又为“小”大唱起赞歌来,歌曰:“他的小说中没有大事件,只有小事件,只有西部农民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这部小说。。。。。作者通过叙写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写出了这些处于底层的农民的生活的辛酸和艰难”,为什么在这里作者不再说“小与浅薄是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