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章,描写一头冻死在西藏雪顶的豹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4:52:05
具体原文是什么?
好像是海明威的

对,是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一个男人在非洲面临死亡,带着一种不耐烦面对他的情人,断断续续审视自己一生中的片段,最终,在死亡的幻梦中飞向乞力马扎罗的雪峰顶。

  是的,死亡。可是,单用这个主题来概括小说,是多么地肤浅和单薄。《乞》可能是我所看过的容量最大的短篇小说,著名的冰山理论终于凭这篇小说向我展示了它的宏大深刻无以伦比。海明威在小说中巧妙地把主人公的身份设置为作家(这当然和他自身去非洲狩猎的经历不无关系),于是,哈里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尘世哀乐,情感跌宕,还有他自己赖以为生的事业,写作。哪些事情是他该写的,哪些事情是他没有写的——非常清楚和有趣的是,仿宋体标出的过去时的回忆,很像作家哈里的那些弃而未用的素材的堆积:包括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下雪天,包括他自己糜乱荒唐的情感经历,包括战场,包括哈里所居住多年的巴黎。在这些素材的简要叙述之后,哈里总是一遍遍地想着“可是关于这些,他连一行字都没有写”,“关于这件事,他也一行字都没有写”,甚至当作家海明威的思想溢出了作家哈里本身,一本正经地说着精妙的文学理论时(顺带说一句,这种溢出是多么美妙啊!),哈里也仍然知道“可是现在他再也不会写了”。而这段文学理论是关于写作中的变化:“他目睹过世界的变化;不仅是那些事件而已;尽管他也曾目睹过许多事件,观察过人们,但是他目睹过更微妙的变化,而且记得人们在不同的时刻又是怎样表现的。他自己就曾经置身于这种变化之中,他观察过这种变化,写这种变化,正是他的责任……”。一次又一次地不写,表明海明威自身高明的叙事策略,他把那些最有价值的事件和细节精心罗列,可是却不动声色,不加情感和判断,于是那些事件自然也就与小说浑然而为一体,在杂乱纷呈的时空中慢慢编制构建一个更为广阔和宏大的主题,而不是别人通常做的那样,把那些极具价值的事件或细节明白无误地写出来,点出它们的价值,使它们成为独立的单篇叙事,感人杰出,却显得异常单薄,只在短篇中表达短篇的分量和主题,从而流于平庸。

  而平庸则肯定不是海明威的追求。《乞》是海明威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那些事件和细节背后的沉默和简省,甚至比普通的苦思细描更能让人看出一位作家的匠心所具和伟大气魄,看出这位作家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卓越的权衡能力。如果不是为了有意回避那个词,我们必须说,所有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