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潘公桥 传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6 13:54:52

一个地主造的,百姓想过桥就要收费。老人说的不知道准不准。嘿嘿

在江南水乡,河道和桥梁或许是城镇历史最为恒久的记忆本。人们沿河而居,凭桥来往。一座江南城镇的历史画卷,多半由小桥流水,叶叶飞舟,民居错落,桥宅相连的市井图连缀而成,而画卷中最绚烂、最让市井图中人自豪的画面大概是:白墙黑瓦夹道的水巷中,摇出一艘乌蓬的船,年轻的举子站立船头,一袭青衫似乎在满腹经纶的鼓沛下随风而动,炯炯的目光穿过一座座石桥的圈拱,飞骛远方。多年以后,昔时的英俊才子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载着满船的书籍和声誉荣归故里。江南水乡的灵气造就了一代有一代名流显宦,这些之中的竣拔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声名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他们曾经走过,曾经泊过的桥梁,伴随着世世代代相传的掌故,与他们一同享受后代的景仰。

湖州城北苕 两溪汇合处的潘公桥,就和湖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潘季驯紧密相连。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湖州市区环诸乡傀溪村人)明嘉蜻二十九年(1550)进士,进入仕途。

十五年后,潘季驯被委任为右金都御史,首次参与黄河河道治理,主持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减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就离职。

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胚州(今江苏省胚县),晖宁(今江苏省晖宁县)决口,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潘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方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劫罢官.

万历五年(1577)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口,和水该向水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千,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被淹没。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嗣郎第三次负责治理黄河。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堙没。虽可修复,但其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建议以今道为基础,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一防溃决,有以为淮河水清、黄河水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应筑高堤,籍淮河之清水以冲黄河之浊流。使二水并流,则每口自浚。这一建议经朝廷批准后得以实施,于次年冬,完成对黄、淮两河的治理。万历八年(1580年)春,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不久又被削职回乡。

乡居期间,潘鸡驯见湖州北门 笤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联想到自己禅尽心智治理黄河,有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