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才史的历史源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0:19:35
在网上发现,关于口才学的东东基本上全是外国的论著,像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特想明白一下中国口才的发展和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口才的大发展时期与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春秋战国、五四、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如有知道的,请多多提点,小人跪求

仅供参考!实在帮不上太大的忙!抱歉!

中国曲艺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有人认为渊源于古代宫廷的俳优,其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 4 项。作为通过说唱敷演故事和刻画人物为主要特征的曲艺,它的成熟的标志,是产生了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民间艺人。因此,有人认为唐代说话的出现,是曲艺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发端;有人则认为汉代的百戏中就杂有曲艺,而形成之初,可远溯到先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曲艺的形成,早于中国戏曲的形成。
历史上的每一个曲艺品种,几乎都走过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曲艺大都采取两种手段:禁毁和利用。宋真宗赵恒曾明令禁止和尚讲唱变文。元王朝又用法律明文规定“学习散乐、般说词话人等,并行禁约”。明清两代禁令接连不断。 禁不住就利用, 变成它们的愉悦工具。封建统治者不仅借曲艺以愉悦,而且还利用来宣扬封建道德规范、宗教迷信等,使曲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层尘垢,以致良莠杂陈。然而来自民间、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仍顽强地生存下来,不仅自身充满了活力,而且还滋育着其他艺术品种的生长。
曲艺历来有迅速反映现实、大胆干预生活的优良战斗传统。据说清嘉庆十九年(1814)夏天,江苏无锡的地主豪绅要填塞显应桥洞,截断太湖水源,农民群起而抗争,无锡评曲就迅速编写了曲目《显应桥》,声援了当地农民的斗争。相声名家张寿臣的《得胜图》为军阀丑态的画像,《文章会》对嘴尖皮厚“文士”的辛辣嘲讽,抨击时弊,鞭辟入里。而对人民的革命事业又作出尽情的讴歌,如1935年冬,当红军途经贵州北上抗日时,侗族歌师石戒福就编唱了琵琶歌《长征歌》,及时宣传了抗日主张;不少艺人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李素娇就因在敌后说唱瓦解敌人的《白军士兵出路歌》而遇难。曲艺这一优良战斗传统,世代相传,从未中断。直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相声《帽子工厂》、《如此照相》、《假大空》、《特殊生活》等,如投枪匕首,猛烈地指向祸国殃民的丑类,博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曲艺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编演新曲目蔚然成风,如鼓词新作《渔夫恨》、《黄继光》,鼓书《石不烂赶车》,评弹《王孝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相声《夜行记》、《买猴儿》、《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