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月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8:16:03
问题说明越详细yuehao !!!!

月有缺有圆,就代表着人有离有散一样。古时候的人们对月圆的期盼其实是对团圆的期盼。那时没电视、没音响,没一切可依托的现在物质来舒展精神上的寂寞(其实寂寞,人生来就有,古人也不例外了),他总要找一种意境或物件来得以抒发,也是“寄物抒情”了,再加上古人对自然物件的崇拜,而孤独的夜晚唯有明明月光的陪伴,就不难理解古人对月亮的钟情了。久而久之,人们对月亮有了一种寄托,一种喜爱。单一句“月是故乡明”就说出了对故乡的相思,还有对故乡人的相思。

中国人爱月亮。月亮可以说是中国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

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是最佩服李白写月亮的。他的《把酒对月歌》,开头一句就是“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一生中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月亮仿佛是李白最好的私交,不“挥之即去”,但可“呼之即来”,用不着半点客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你们都不知道月亮的年纪,让我问问他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找个伴喝酒,月亮你下来陪我吧!

传说李白的死,也与月有关,他在酒醉之后“入水捉月而死”,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人固有一死,这样的死法,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显得如此浪漫,如此唯美。

在古人眼中,月亮不光可以“赏”,还可以“玩”。有一年八月十五,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桃花源的桃花山上,独自饮酒,就“玩”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月亮,然后写下一首《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的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应该有一千个月亮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夜略显瘦长的月亮,照出负手独行的我,也有几分古人的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