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塞上听欢笛》中“胡”指什么?“戍楼”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20:01:03

胡指当时的少数民族匈奴吧。?“戍楼”即敌楼。

高适《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其官至渤海侯。在《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因此其诗作也充满了盛世豪情。而其中的《塞上听笛》运用的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巧妙构思,意境深远含蓄,实在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
首先,意境深远含蓄。中国的古典诗歌以抒情为重要特征,而意境则是其生命的重要元素。所谓意境就是能够传达某种特定意念的语言形象。它是能唤起读者的印象与联想的媒介。这首诗注重了各种景物的排列组合,采用蒙太奇式的罗列手法创造了深远含蓄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勾勒出了一幅边关解冻,春回大地,战士们在傍晚时分,赶着马群归来,而远处的戍楼不时传来悠扬笛声的画面。这正是边塞和平宁静的美好风光,充满了盛唐的开朗和壮阔,乐曲声和月色融为一体,寄托着戍边者的思乡情怀。
其次,构思巧妙。诗歌采用了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艺术形式。前两句中雪净,胡天月明等景是实写。而三四句属于虚写,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巧妙折字叠合来寄托思乡之情。曲名《梅花落》的拆分,正是体现了我国古诗创作中的“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的写作理论。
再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的感觉器官是各施其职,而又相互联系,彼此沟通的。《列子*仲尼》篇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这首诗正是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到听觉和视觉相互沟通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诗人通过《梅花落》的折分真是妙手偶得“借问梅花何处落”,这仿佛风吹的不再是笛声,而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这样听觉与视觉的交融,创造了美的形象,寄托了思乡之情。
好一首《塞上听笛》,读其诗,如闻羌笛,如见落梅,如感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