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7:20:55
急~~

《石壕吏》是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作品,是杜甫创作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一、情节:利用人物对话。
  这在《石壕吏》中占着主要的地位,是全诗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对话本身是否写得成功,就看是否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石壕吏》中老妇的那段对话可以说是非常之精当、成功的。老妇在当夜说过不少的话,杜甫概括成为十三句。这十三句,可分三层来看。“三男邺城戍”五句是第一层。老妇最初以为差吏总不能没有一点良心,所以一开口便诉说已送出三个儿子,不应再捉人,语带哀求,情感也是沉痛的。“室中更无人”四句是第二层。差吏既不讲情理,哀求已告无效,怎样办呢?骗他一下,让他知道要捉也无人可捉吧。为了骗取差吏的相信,把话反说得特别肯定,同时把家中人口仿佛一个不漏似的摆出来,好瞒了那个有被捉资格的老汉。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这时的心情已由悲痛转为愤恨。(“有孙母未去”一句,意思只在说明家中还有个媳妇,因为丢不下孩子,还没走。有人把“去”解作改嫁,有人认为指去服兵役。后说固无据,前解也似乎不近情理。一则“二男新战死”,再则这一地带连“中男”都拉光了。这个“去”字没有必要去咬定)“老妪力虽衰”四句是第三层,也是老妇最后的话。差吏还是不走,也许他在想:没有男人有女人。怎么办?这时老妇转而恨起胡人来了,都是他们不好,以至弄到这步田地,自己的三个儿子已有两个丧在他们手里,消灭他们,倒也应该。但再一想,老汉去不得,一家不能没个男人;媳妇也去不得,去了孙子得饿死。要去还是自己去吧。于是心一横,挺身而出。由于悲痛之极,心情转趋平静,所以这几句话说得很坦然,很理智。虽说出于无可奈何,但其中含有爱国精神,也是不容抹杀的。浦起龙说:“偏云力衰备炊,偏不告哀祈免,其胆智俱不可及。”(《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这话也是有见地的。为了显示老妇思想情感的发展,和与这相适应的语调的变化,杜甫有意识地押了不同的韵脚。由于语言的个性化,这段对话就显得特别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体裁:用自传体。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但就它记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生活片断这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作者自传中的一页,一篇日记。杜甫在这里所以要用自传体,是为了便于把自己放在这一事件的见证人的地位来证明所讲的是他亲见亲闻的事实,从而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只是单纯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