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术有哪些不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1:58:51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曹刿的战术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
你对这个战术有什么想法??

抓紧时间呐~有急用~答得越全面越好~~
答得好我再加50!
谢谢各位了~
这是作业,所以都往正经的答啊……

主要问题是对己方存在主观上的意气用事,从而忽视了对对方实力的全面了解。理由是战场信息瞬息万变,如果齐军的前两次冲锋就占据有利地形、摆开阵势,那么鲁军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挽回战局。
其次是判断过于谨慎迟疑,未能及时追击。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被曹刿阻止了;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好玩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被曹刿阻止了;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我也不相信击鼓对士气的影响有如此之大。
我相信小鲁之所以能败大齐应该是: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由此,对于大齐来伐,小鲁应该已经做过准备的,而鲁君也尚算好主,国人也算支持,三军也算用命。2.大齐伐小鲁本就骄兵难胜,再加疲惫,一败难逃。
至于曹刿,根本是一投机者,拿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去开玩笑,胜亦偶然。再把书往后面翻翻,曹刿还有出现吗?

36计

不足之处:
1、只是被动地等待敌人的士气衰竭,而没有采取主动的方式从侧翼袭扰敌军,使之疲惫,敌人每擂鼓一次即离我方阵营接近一点,如果三通鼓之后敌军士气并未如预料般衰竭,鲁军就危险了;
2、简单地查看了一下战场之后就下令全军追击,“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过于草率,而且全军追击,机动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