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主体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04:40
希望能够全面一点
从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社会性几方面论述

马克思的人的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要求从现实、感性的去理解人的主体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由于在实践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规定性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主客体之间关系也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因此,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生产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发展,同时,交往的扩大也决定着生产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的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着人和社会及其历史演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和交往形式的发展史”,“已成为?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历经了以生产力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这四次革命,实现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跃迁。而人类每一次革命每一次跃迁,伴随生产力和技术的突变,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发生着突变。世纪之交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经济,使得与之相应的以思想互联、促进知识转化的“小实体(人)大网络(社会关系)”、代表知识经济时代主体之间交往和交往形式的社会性软件应运而生。社会性软件凝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人的主体身份(who)、人的生产力即拥有的知识沉淀(who know what)、思想互联知识共享即主体之间的交流、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关系。

  基于知识经济的社会性软件的主体交往关系将马克思论人的主体性思想由理论推向了现实。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间,是由交往主体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控制的交往空间,是能够进行知识转化创新促进主体不断自我更新的交往空间,是主体与主体互相发现形成社群探索领域新知的交往空间,因此,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主体交往空间充分实现、发挥和展现了人的主体性,即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的主体间性。

  第二章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