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什么是借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2:12:02

“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参看“祸起萧墙”)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没有说明。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这个)可忍,孰(哪个)不可忍”,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可忍不可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忍的界限,就决定了是不是借口

人的忍耐都有一个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传达了一个底线,这样的理由出现的越多,就说明器量越小。此话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个人生气的借口,似乎在说明这已是“忍无可忍”。
希望慎用此句。

不是借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