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忙各位!紧急!帮我 试论巴洛克时期音乐家巴赫管风琴音乐宗教化的审美特点 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7:30:58

巴赫管风琴音乐宗教化的审美特点
1750年,巴赫的逝世标志着巴洛克复调作曲法的终结,成为巴洛克时期结束的界限。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简单朴素,变得浮华、复杂,富有感性的吸引力。这一时期崇尚的美学观点是"情感论",即音乐(也包括其他艺术)的目的在于直接引起听众或观众特定的情感,例如自然音阶、大调式、简单的织体引起欢快的、向上的感情,而半音音阶、小调式、复杂的织体带来忧郁的、深沉的感情;"大音程使人欢快,小音程使人忧伤;刺耳的和声配上急促的旋律可能引起愤怒,把几个高度独立的旋律作对位化的结合时使人固执。"(J·马特松《完美的唱诗班指挥》,1739)"对比"的概念也是巴洛克音乐的一大创新,作曲家们善于用节奏、旋律、调式、音色的变化和对比来引导听众们的感情。这时乐谱中开始引入速度、力度的标记,但划分并不精细,而且同一速度一般贯穿一个乐章的始终。

在这个时期,音乐等各门艺术的职业艺术家们作为从手工业者中脱胎出的阶层,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尽管他们有时因为进行歌剧创作等较为有利可图的行当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他们多依附于贵族、宫廷、市政府或教会,以获得一定的保障。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封建性而不像资本主义的雇用关系。另一方面,在意大利和德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音乐组织,有的是民间组织如学院(accademia),由业余的和职业的音乐家共同组成;或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如唱诗班、威尼斯的慈爱院(专门为无人抚养的女孩提供音乐教育,维瓦尔第在此供职)等,多与慈善机构结合,为有音乐才能的儿童提供音乐教育,为教堂、城市的音乐活动服务。这些机构为音乐的普及和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使得高雅音乐不再仅仅为上层社会所垄断。另一方面,社会上层的贵族或热爱艺术、或附庸风雅,乐于赞助艺术家,甚至有个别的还相当有造诣,如巴赫雇主之一的利奥波德大公就是一个不错的作曲家。此时欧洲各国之间,音乐一方面相互影响,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开始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民族风格,并突出体现在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的个人创作中。巴洛克音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