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通货膨胀预期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能力如何有助于经济自动地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冲击做出调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4:21:34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菲利普斯曲线有时被描述成为一种“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对历史的仔细考察可以显示出一段更加复杂而迷人的故事。在追溯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关键是区别实际的通货膨胀和有惯性的通货膨胀。有惯性的通货膨胀是内化于经济中,或在一定的时点上预期到的那种通货膨胀率。但是,总存在着意外事件(如一次石油价格的变化或弗罗里达州的一场冰冻)。当发生意外事件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就可能偏离有惯性的,或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

越南战争期间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低失业使得价格和工资竞相上升——发生了需求冲击,这导致实际通货膨胀超过有惯性的或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但是在实际通货膨胀上升以后,有惯性的通货膨胀接踵而来。结果到70 年代初,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为5%,而不是60 年代初的1%。

1973 年以前一直平安无事,而1973 年的石油涨价把通货膨胀推进到11%。有惯性的通货膨胀再次随之而来,上升到7%。1979 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冲击,使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上升到8%或9%。可是在1979—1980 年,政策制定人已决心不借任何代价与通货膨胀开战,随后的衰退确实抑制了经济。在紧缩货币的乐力下,实际通货膨胀从1980 年的13%下降到1984 年的4%,有惯性的通货膨胀也跟在后面逐渐下降。

以上的叙述指出了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键缺陷: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对换关系只是在有惯性的通货膨胀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稳定。但是,当有惯性的通货膨胀率改变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会移动。
一旦实际通货膨胀升至惯性速度以上,人们就会适应新的情况。他们开始预期较高的通货膨胀。有惯性的通货膨胀。

当有惯性的或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变动时,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变得不可靠。例如,越南战争,第一次石油冲击和第二次石油冲击都把有惯性的通货膨胀率向上推动。接着,1979 年以后的货币紧缩时期导致了“通货膨胀逆转”,惯性的速度也随之下降。问题:使有惯性的通贷膨胀率上升或下降,现在会发生什么情况?(这里表示的价格指数是消费者价格指教(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