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的这一对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5 22:48:49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先取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东南联结孙权,西南与少数民族和好,然后向北与曹操争夺中原,伺机成就霸业。评价诸葛亮的这一对策。
速度~~~~~~~~~~~

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也有说《草庐对》的),刘备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善!”。这个“善”字可以解释成“不错”,也可以解释成“很好。”但易中天先生却对这个“善”字做了文学性的夸张诠释,他说诸葛亮在《隆中对》的一番话“说得刘备是醍醐灌顶,如梦方醒,豁然开朗。”这显然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对诸葛亮说“善”,不是因为诸葛亮“一语点醒梦中人”,而是《隆中对》的某些内容正合刘备之意。而且,那些“正合刘备”之意的话,也只占《隆中对》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隆中对》中的亮点并不多,其更多的内容是纸上谈兵。
  易中天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从此他有了一个能够让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的总设计师。”遗憾的是,刘备从没有把诸葛亮当作“总设计师”。看看后来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任务吧:不是赋税征收、征召新兵、后勤运输,就是起草文书、执行刑律或肃清“内敌”。这与“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根本无一点关系。
  易中天说:“事实证明,后来形势的发展,也完全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因此史家评论说,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甚至有人认为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事实上,后来形势的发展并不像易中天说得那样“完全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倒可以说是完全出乎了诸葛亮的意料之外。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两项最重要的军事主张,一项是“东和孙权”,一项是“横跨荆、益”。但诸葛亮没有想到,孙权也想占有荆州。如果刘备非要攻占荆州,未来肯定会和孙权发生冲突。也就是说“横跨荆益”是和“结好孙权”相矛盾的。多年以后,刘备、孙权因荆州问题而明争暗斗,关羽为此还丢了性命。这一点更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当然,孙权对荆州感兴趣,不代表刘备就不可以去获得荆州。问题是,你这边要和孙权争荆州,那边又要抽出兵力搞定益州,这恐怕就勉为其难了吧?正因如此,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蜀汉之败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
  由此可见,《隆中对》不仅没有什么军事价值,反而隐藏着致命的缺陷。不久以后,连诸葛亮自己都发现了这个缺陷。
  建安十三年,刘备被曹操大军追赶,诸葛亮奉命出使江东,代表刘备向孙权求救。当他发现孙权也对荆州志在必得时,便不再坚持自己“横跨荆、益”的主张了。赤壁之战后,刘备曾到京口(镇江)向孙权借荆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