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语中出现君子的句子(有出处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0:47:32
总共出现了107次~是个大工程。。。。恩。。谢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忽?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个形象来解决这个疑难!但是,谁是君子呢?为什么是君子呢?在孔子那里,我们将知道“君子”那是作为学习的例子(examplary person,如同安乐哲在《<论语>的哲学诠释》中的英文翻译给我们的启发)!
  在孔子时代,君子一方面可以是实指的所谓的先进的“今之君子”;另一方面也是虚指:并无明确具体指谓。孔子就曾经以君子作为一个主导形象:《论语·述而篇》: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的出现是孔子面对礼乐崩坏而提出的一个范型式的生命样式(请参看张岩在《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中更加丰富的分析)。但是,对于当今的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例子式的存在?也许,我们首先要思考何谓“例子”本身?
  君子的古写与“诗人”的“诗”、“尹”相关,而且都与法度有关,在字意上(参看很多学者对《诗经》的文化研究),诗的半边是手持什么东西,作为法度,作为制度的掌控。尹和君子在文字发生上也有关系,尹,治也。命尹这样的语词反复出现在甲骨文上。圣人,尹,君与祭祀或祭师也是相关的,《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君子也是通道的打开者。君子与温柔敦厚之诗教的关系也有待思考,君子这里有化解阳刚和可以克服法律的严酷性的德能?这里涉及法则柔和化的问题?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