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别恋看后的艺术讲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8:31:49
看过教室别恋的可以说上几句 随便点
方方面面都可以说

教室别恋
“时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少不更事的十五岁少年史迪,一个三十七岁的女教师丝奥丽,两者发生了一段师生恋情。一个对成熟异性充满热切期待,一个对少年情意寄注深切爱意。纵使年龄差距,甚至社会道德不容,就在两眼深情一刻,又怎能阻止激情迸发……”

如果你因此以为这是又一部畸形爱情片,一部《洛丽塔》的欧洲版,那么你就错过了影片想给你的最可贵的东西。碟片上的说明未能涵盖影片的万分之一。

此片,关切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boy to man的那一段艰难的历程。如同蝉蜕般的痛苦,在苦难(或者在成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事件)中学会有所承当。青春期的男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学习着性爱,情爱,并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关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突如其来的新鲜。

影片中的细节也到处流溢着青春期的痕迹。史迪在剧院总想把难看的帽子拿下来;女孩只为和史迪相遇而假装上楼……温暖而熨贴着每个人绞不干的青春珍藏。

关于性爱、情爱的主题,是用一段柔美华丽的歌剧独唱引出的。影片开头《论性交》一文和音乐一起缓缓流泻,定下了此片最大的主题。此后,史迪每每被性爱之美吸引时,这段音乐都会再度响起,在你心灵最柔软处来一下轻触。从音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导演是肯定这份感情的。虽然在最后,它以扭曲而苦涩告终。终于,当他不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转而寻找那个女孩的时候,他已拣回了失落已久的东西。他去寻找的是一份性爱之外的情感。那里有被崇拜与被爱的满足,以及青春的悸动。那同样不能叫爱情。但里面已有了一个男人对爱的最初的理解和取向。看到这里总让我想起《毕业生》中类似的场景:男孩放弃母亲寻找女儿,放弃纯性的吸引,寻找真爱。不知是否每个男性在成长时都有一段走出恋母情结与性诱惑的经历,然而史迪比毕业生中的达斯丁霍夫曼要走得更远:他最终不再黏着于情爱,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留待他关注。这也是本片比《毕业生》更深一层的境界。

随着宏大交响乐的旋律,奏出了本片另一个主题:Frank,教师的丈夫,引领着他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贝多芬的音乐,羊毛袜,Frank为史迪勾勒出一个自然而完美的世界。然而希特勒的叫嚣,尼龙面料的流行(大工业、商业的到来),一个平静的时代就这样崩坏了。Frank的无助,哥哥的死亡,父母不堪打击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