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对价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4:13:14

1.假定经济体内有三种要素,两种产品:劳动力和土地产出粮食;劳动力和"钢材"产出制造品.生产函数按新古典模式构造.在短期,这三种要素都视为给定不变.

  2.在经济体运行初始状态,我们假定劳动力在粮食部门和制造品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符合90年代以前的实际情况),由于粮食部门劳动力相对过剩,则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收入都低于制造业部门.粮食的价格被低估,制造品的价格被高估,钢铁的价格被低估.(根据新古典生产函数的特点和均衡条件可容易推得,不赘述)

  3.经济当局逐步放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这也符合中国改革的特点),则会出现劳动力由粮食部门逐步流向制造品部门,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粮食相对价格上涨,制造品相对价格下降,钢铁价格上涨,粮食部门劳动相对价格上涨及制造品部门劳动相对价格下降.

  以上尚限于微观层面的分析,要进一步得出宏观结论,尚需引入价格调整的粘性假定以及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本想给一个时间序列,但这两天比较忙,没时间长篇大论做文章,把意思简单说说吧.以后有机会再贴模型.

  假定在其他商品价格可调整,但工资刚性的中期(比方说,一年或数月).由于制造业部门初始工资远高于粮食部门,并且工资刚性,劳动力向制造业部门转移时并不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的工资下降,而是一定程度的失业.

  政府为保证就业而低估汇率,以增加出口.由于制造业部门是本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汇率低估造成外国对本国制造品需求增加,则制造品行业对劳动力和"钢材"的需求也增加.又恰逢世界经济复苏,加剧了这一趋势.

  但劳动力市场存在失业,供给的价格弹性近于无穷,所以汇率低估和固定汇率传递通胀的压力完全集中于"钢材"上.

  据此我认为,在中国正发生着两件事:一件事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发生转移,造成制造业部门劳动相对于"钢材"希缺程度下降而出现的相对价格调整.另一件事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固定汇率和汇率低估共同导致的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

  这两件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制造品不涨,而原材料大涨,进而引起对原材料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