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有桓公,孝公,穆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1:43:28
这不是一个能产生什么意义的问题,我只是在看《战国策》的时候感觉到奇怪。

楼上都回答的很正确了,我修正说一点~
春秋时期这些某某公的“公”,绝对不是公爵的意识,而是对君主的尊称。事实上齐恒公的爵位是“侯爵”,他是世袭姜太公的爵位,在春秋时期,非宗亲能封“侯爵”已经是最高的爵位了,而某些小国的国君顶多就个伯爵,甚至子爵。而周室宗亲,比如周公旦,他的爵位才是“公”。

而那些恒,孝,穆等都是谥号,就好象有汉高祖,也有唐高祖一样。这个谥号都是死后才评定的,主要是评价此人的一生,字面上的意识,比如“文”,就是文治出色,“武”就是武力强盛。“孝”“穆”这些都是好的谥号。

周代实行五等爵位制,分为公、候、伯、子、男。
诸候国国君活着的时候按其实际爵位称呼,死后,一般会给他升一级,但到后来大多数国君死后都追尊为公。
另外,古代帝王将相死后一般都有会有朝迁相关机构给议定一个谥号,来概括他的一生。
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某位国君的谥号为“桓”,那么就称他为桓公、桓候等。不同的国家的国君谥号可能相同,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桓公、孝公、穆公什么的。一般加上其国别名称来示区别。
有些情况下,同一个国家前后可能会有两位谥号相同的国君。如果秦国就有两个献公。

桓公,孝公,穆公 这些是他们死后 群臣根据他们一生的行为而定的谥号 儒教中的谥号制度是为了约束君主的行为,让他们有所忌讳,比如“文”,就是文治出色,“武”就是武力强盛,“幽”是暗弱

公指的是爵位,公侯伯子男嘛,而桓、孝指的是谥号,也就是根据这个人一生的作为所做的评价,古代有专门的谥号法则,比如苏轼谥号是文忠,文指的是他的文章,忠指的是对君上。所以当然就会有重复的,就好比一个人取名字,可不就有很多重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