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06 00:20:05

《伤逝,在酒楼上》
钱理群编

钱先生在编者序中着重提到了《在酒楼上》一文,引用了周作人的话:“这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我很奇怪,以前我读过《在酒楼上》,没什么感觉,我应该怀疑自己的审美判断力吗?

《在酒楼上》一文在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出现,我渐渐进入情境……一个辗转奔波于生命旅途的中年人(叙述者),偶然路过旧时生活过一座小城,于寂寞寥落时登上旧时常去的酒楼,酒楼的窗外是一座废园,正下着雪,叙述者就坐在酒楼上一边喝酒一边看废园里的景色,这时本来空寂的酒楼又登上一人,居然是旧时的同事,朋友,于是,二人同坐共饮,在朋友略带自嘲的语气中,现实的另一面渐渐凸现出来,理想已经是年轻时的旧梦,一个被潦倒的生活,严酷的现实所击败的中年人已经难得糊涂,而知交零落独自前行的人生况味经不起反复品尝,朋友已经用苍蝇的无意义回旋来形容自己兜兜转转的人生经历,窗外废园愈见寥落,沉郁,寒冷,先生描写到:“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技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我注意到,这篇文章的隔壁是《孤独者》,在那篇小说里,有一个不向世俗妥协的孤独者,他在自己祖母的葬礼上的表现可比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别人认为应该哭的时候,他无动于衷,当葬礼快结束别人都要走的时候,他却在坟头发出狼嚎一样的哭声,那是一个孤独者的嚎叫!他脾气怪,不结交交了好运的人,而到了霉的衰人,他却要主动交往,他不结婚,却爱房东的孩子爱所有的孩子,这个孤独的人最后终于被人赶出了学校,丢了教职,穷到债主上门的地步,连孩子都要唾弃他了,这样,他终于丢下尊严的帽子,成了一个将军的幕僚,不久就得病死了,死的时候,仍然穷困仍然瘦小。

把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意味深长,两个主人公表现两个极端,但是殊途同归,中间都夹着一个叙述者“我”,这个“我”似乎处在两者之间,一个冷眼旁观者?呃,不,应该说,两个主人公身上都有鲁迅的影子,他绝对不是局外人!一方面,严峻的现实并不允许有一丝毫幻想存在,人到中年也尝尽辛酸,是朝向永恒的真理,还是低头妥协于命运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