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宗制巴比伦之囚时期”及“教宗制大分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0:56:05
想了解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如:
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各方在这整个时期的争斗;
持续了39年的“教宗制大分裂”详情;

有详细介绍相关情况的书籍或网路资料推荐的话,
万分感谢!

是阿维尼翁之囚
  1309~1377年在法国南部边境教皇国飞地阿维尼翁设立教廷的七任教皇的通称。
  中世纪中期,西欧各国封建政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争夺激烈。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争夺统治权及教会财产展开斗争。卜尼法斯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立一名法籍大主教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但他始终未去梵蒂冈。1309年克雷芒五世将教廷迁至阿维尼翁。迫于腓力四世的压力,他同意国王向法国教会和神职人员征税,解散拥有大量财产的圣殿骑士团,并通谕承认世俗王国是由上帝直接设立的。在他之后担任教皇的,有约翰二十二世、本笃十二世、克雷芒六世、英诺森六世、乌尔班五世和格列高利十一世,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接受神秘主义者谢拿的迦特林等的劝告,同时,罗马城的动荡局势也使他感到有必要回罗马坐镇,遂将教廷迁回罗马。
  阿维尼翁教皇先后历时70余年。因受制于法国王室,历史上有“阿维尼翁之囚”之称,或借用古代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70年的历史,称之为“巴比伦囚虏”。各派史家对其评价颇有争议。20世纪初以前多认为阿维尼翁教皇偏安僻壤,贪得无厌,道德败坏,是教皇史上的黑暗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佩特拉卡曾称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现代西方史学家则多认为这是出于罗马正统观念的偏见,并认为阿维尼翁时期的教廷确曾进行机构调整,提高枢机主教团的权力;继续厘定教会法典,扩大传教范围;兴办大学教育等措施,力图改革。
  格列高利十一世于教廷迁回罗马的次年死去。法、德、意各国统治者为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在选立教皇问题上,多次发生争议,后酿成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

  Great S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378~1417年间,由于法国和德、意争夺对教廷的控制权,而造成天主教会同时有两个教皇对峙甚至三个教皇鼎立的分裂局面。

  1377年,阿维尼翁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将教廷迁回罗马后,于次年3月去世。罗马城的市民决心将教廷留于罗马。枢机主教团在群众骚动的威胁下,选出意籍教皇乌尔班六世。他即位后力图消除法国对教廷的影响,引起在枢机主教团中占多数的法国人的不满。他们乃离开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