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相唯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8:17:32
最好具体一点。

佛陀的教义是极为简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对众生示教利喜,要让我们从执着中醒悟过来。但由于弟子众多,根性也不尽相同,佛陀对于这些人,并不执着于某种教义,而是采用能适合对方根性的道理,所谓契理契机为他们说法;就好比现在大学,设立种种的科系,就其兴趣专长而因材施教。弟子们于佛陀涅盘后,将佛陀所说的“法”加以结集整理时,注入了很多的解释,因此也就形成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渊海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教义。

可是,到了后世,祖师们有的特别尊重某一个法门,有的特别崇敬某一种义理,甚至还有特别推崇某些经论,而逐渐形成分门别类的系统,并且倡导自家所崇尚的教法是最为究竟的,而产生所谓的各宗各派:在印度的原始佛教就有分为上座、大众的二十个部派;大乘则有中观、瑜伽的空有二宗。在中国佛教,有演绎流传至今的律宗、三论宗、禅宗、法华宗、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等大乘八宗,俱舍、成实,小乘二宗:共成中国佛教十宗。各宗派开宗的祖师们为了消除宗派间的冲突,而运用判教的方式来整理佛陀的教法,并且各自判别各宗的高下,也为自宗在佛陀一代时教中安立位次,如华严宗的五教十宗说,法华宗的五时八教说,即是目前最普遍流传的判教。而太虚大师也立大乘三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印顺长老则立大乘三系:真常唯心系、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来归纳所有的大乘教理。门户宗派的兴起,不仅是在印度或中国,其他重要的佛教国家中也都有同样的现象,如藏传佛教、日本佛教、韩国佛教在本册文中皆已列举出其主要分派,因此,这里就不再加以一一细述。

太虚大师立大乘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经》及宗《般若经》的诸论;法相唯识包括法相学与唯识学;法界圆觉学指《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及净土方面等有关法界、如来藏等诸经论。

具体两者关系,请访问以下说明:唯识法相问答:
http://www.ciyunsi.net/weilao/ShowArti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