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结合作品区别杂剧.南戏在体式上的异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11:52:14

杂剧成为王国维所称的“真正之戏曲”是在元代,即元杂剧。元杂剧略晚于在南方产生的南戏。从体式结构看,两者不存在直接的蜕接关系;从音乐上看,一为北曲,一为南曲,随元杂剧南移才出现两者融合的“南北合套”,元杂剧的命运与南戏迥异,非但没有受到正统势力的抑制,甚且得到鼓励——新的、非传统汉族——蒙古统治者的喜爱和支持,加之文人的参与,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以前的南戏,尤其是元杂剧“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王国维语)流贯其间的“元曲精神”,在戏剧史上绝无仅有。你可以通过婚变戏来分析!早期南戏婚变戏题材直接来源于民间传说,又不加修饰地在舞台上再现了统治阶级所忌讳的东西。如《赵贞女》中的蔡伯喈,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在普通民众眼里,是个忤逆不孝的子孙;他对糟糠之妻采取”马踹”的残忍暴行,又是不义小人。让蔡伯喈最终得到”雷轰”的报应,是民众惩恶扬善愿望的自然流露,它反映了文人染指南戏之前南戏质朴的民间趣味。徐渭说《赵贞女》为”里俗妄作”,正反映出这类作品的民间性。 同是婚变,南戏和元杂剧的内涵并不相同。南戏婚变悲剧更多地带有封建伦常的标记。蔡伯喈出门赶考后,赵贞女在家竭力奉养公婆,替蔡伯喈实施礼教规定应由儿子行的”孝”,因而是有恩于蔡伯喈的。王魁落魄时,是桂英将他收留,为他置办四时之需。张协也是进京赶考时,路遇强人,财物尽失,人被打伤。是贫女救了他,朝夕服侍,并卖掉头发为他筹措进京盘缠。没有贫女相助,张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否极泰来的。刘知远未发迹前,窘至偷庙中福礼充饥。是李大公将他收留,并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刘知远从军一走十五年,三娘在家受尽恶嫂折磨也誓不改嫁。刘知远再婚,无疑也是忘恩负义之举。综观这些婚变悲剧,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代表民众表达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伦理观念,即”义”的道德主题,否则就是”负义”。在这些婚变戏中,负义(或曰负心、负情)与否,决定于曾受恩惠的一方有没有给对方以相应的价值补偿,而爱情实际上被置于作者的道德体察之外。负情,与其说是负于”爱情”,毋宁说是负于女方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