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的鉴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2 03:58:53
从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体裁形式,题材内容等分析。
谢谢~

这是一首湖南风味的歌曲,我原以为是湖南民歌,用百度查了一下背景资料,不料却看到了有关《浏阳河》著作权的官司的报道,词作者徐叔华,曲作者唐璧光,竟是一首创作歌曲,原是歌舞剧《双送粮》中的一段对唱,不过它有鲜明的湖南风味应属无疑。

我听这首歌,对李老师的歌唱发音有些心得,这篇赏析就先从这个说起吧。

李老师对歌唱的咬字吐词极为讲究,此歌尤其如此,在自然的行腔中,李老师开始了演唱:“浏阳河——”,“河”字,李老师发“huo”音,“几十里水路——”,“路”字,李老师发“lao”音,“江边有个——”,“个”字,李老师发“guo”音,“出了个什么人——”,“出”字,李老师的发音明显是个上口字,听京戏,甘露寺选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出”字就是这样发音。中国传统声乐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字正,非正于现今普通话之字典,乃正于成俗与师传也。上述李老师的发音,将《浏阳河》这首歌的南方风味,湖湘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非深得歌唱之三昧者,岂能为之?

可是您能想到吗,对这首歌李老师的咬字吐词说到此还没有完,“毛主席”的“主”字其实也是上口字,可是李老师却没有泥于成俗与师传,而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而唱,但这决不是字不正,而是自然,试想,在很长的一个时代里,对亿万中国人民来说“毛主席”三字意味着亲切与温暖,大都是按普通话而发音,李老师体察这一点,不让她的听众有一丝不习惯,所以在发音带有鲜明南方方言色彩的歌唱里,“主”字却按普通话来唱,《老子》云:“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记得在李老师的那期《艺术人生》里,讲到唱歌,李老师直率地说自己很聪明,还有人有微词,认为不谦虚,从细细品味《浏阳河》来看,李老师岂只是聪明,简直是“相当”地聪明。

说完了发音,再说听这首歌的另一个心得,叫作有而不腻,淡而生情。什么叫做有而不腻呢,就是有甜意,要淡淡的甜,浓则太腻,有深情,要淡淡的情,浓则少味,有热爱,要含含蓄蓄,浓则失态,交淡,然后见君子,艺淡,然后见真功。粗放的艺术,通常不会长久,腻人的艺术,不能成就宗师。譬如京戏,甜美不如黄梅,妩媚不如越剧,乡土不如豫剧,高亮不如梆子,流畅不如评戏,典雅不如昆曲,轻巧不如花鼓,通俗不如二人转,然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