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主题的发端于哪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0:48:15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主题发端于哪里?

有具体的详解和出处吗?

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刘宁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承继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倘若从二十世纪的今天向历史的域内望去,人们会感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舞台上,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人一些代代相沿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典文学中某些传统题材很能反映这种精神上的继承性。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这种靡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九辨》),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在描写秋天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伤感。宋玉的《九辩》就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情绪。文中描述的这种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繁华”不必做拘泥的解释,它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的折射。

  失落感是一种宽泛的心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汉末文人在“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的萧瑟中衰叹年华的流逝。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