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这段文字怎么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4:37:38
嵇康的这段文字怎么翻译?
“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欣然而欢,或惨尔而泣。……其音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夫惟无主于喜怒,亦应无主于哀乐,故欢戚俱见。”
你的答案不叫翻译吧!
答案我已经找到,如下:
当宾客满堂的时候,大家一起痛饮听琴.都喝醉酒后听到琴声,有的人想到愉快的事情,感到快乐;却也有人想到痛苦的事情独自哭泣.……琴声一直是这样的,可宾客们的反应却截然相反.有人欢乐,有人悲伤.……当人在失去主观意识控制的情况下,有的人会欢喜,也有的人会愤怒.以此推之,也有人会悲伤,有人欢乐.所以高兴和悲伤的情绪都在这酒宴上呈现出来

音响变化与情感变化虽存在对应关系,但其表现极为复杂。嵇康看到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同样的感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声音,反过来,同样的声音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我们知道,在审美过程中必定带有欣赏者的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错觉色彩。音乐与绘画相比较,音乐可以说是无形而有象的艺术,其“象”恍惚存在于音乐之中,不可思议,难以捉摸。这也就造成了嵇康所说的“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欣然而欢,或惨尔而泣。非进哀于彼,导乐于此也。”可见,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所产生的美感是具有差异性的。对于欣赏者来说,他在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哀乐之情”受影响于作曲者、表演者和自身三方面的影响。故嵇康所说的“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及“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是不无道理的。

这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独立于名教的一大宣言(因为儒家都是将“乐”作为一种教育和治理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