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些有关重庆梁平双桂堂《贝叶经》的事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01:08
西南第一禅院——重庆梁平双桂堂曾有镇寺之宝,11世纪用梵文写成的《贝叶经》,但该经书于20世纪60年代神秘失窃,至今仍未寻回,并已列为公安部头号悬案,我想请问一些关于《贝叶经》的故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经书,为什么会失窃,这其中又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知情的人士帮忙解答,谢谢。

双桂堂内文物珍品、石刻字画众多,泥塑、铜铸佛像数百尊,情态栩栩如生,曾珍藏有十一、十二世纪印度梵文写本《贝叶经》106页
1990年,贝叶经被盗,随后,生长了300多年的一株金桂花树一夜间凋谢枯死。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

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贝叶文化的成文经本,主要有叶质形和纸质形两种样式。

叶质形一类是真正的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簪子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片上,其规格有每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等四种,傣语分别称“兰戏”、“兰哈”、“兰贺”、“兰别”。以前三种规格的贝叶经本最为普遍。

纸质形一类是指绵纸经书,傣语称为“薄嘎腊沙”。它是用野蕨杆削成的蕨笔蘸墨写在绵纸本上而成。其规格有宽面页式和连折叠式两种,其中以宽面页式最为普遍。

以上两种形式的经书,贝叶经的数量最为浩大,其次才是纸质形的经书。以上两类经书,由于数量众多,内容、涵义博大精深,因而才被誉为“别闷戏版康”(八万四千部),并在傣族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