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皆为物 何惧惹尘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4:15:03
海神多年前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改动了两个字。成了“本来皆为物,何惧惹尘埃”,如果这句话单独拿出来当做警句的话,感觉比他原先的那句话还要精彩,可是海神文化功底有限,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两个字改动之后为什么会更精彩了。难道是多了些草根气息?还是多了些入世的味道?还是……

好几年了,自己总阐述不清,在这里请教大家了。
我已经强调了前提,“本来皆为物,何惧惹尘埃”要拿出来单独讲。
佛家说“色即空空即色”,我总觉得这就是用来骗人的,就用来愚昧民众的。明明我眼前有“色”,可他们偏偏骗我那是“空”,明明“皆为物”,他们骗我说“无一物”。而我说“本来皆为物”,这是实事,也就是所谓的“世间万物”,而惧不惧尘埃主要看,人心中万物是否皆平等,万物要视为一出。这样的话还怕什么尘埃。济公就是这样一位。什么不准喝酒吃肉,我偏要吃偏要喝,就是吃了我是佛还是佛,济公不也一直拿“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搪塞此事吗,这就是对佛教的最大讽刺。
济公才是真正的佛,济公这个人物也正表现了出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扬弃。

要回答你的问题:
还是要从这两句话的出处入手:
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本来无一物,惠能师傅的意思就如同佛告诉人说的,世间是个幻象,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的心动所化显的,
有个典故: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本来皆为物,何惧惹尘埃.你的意思就是前提啊都是物,你强调了他们是存在的.但是你也没有否定事物之间的转变,所以都是物.说明你一定是个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人啊,常在世间走,你也没法否定一切的存在啊!
但你不觉得他们都是一个物么?随着你心而有的物啊!
有句话叫哀末大于心死!你非常喜欢的一件东西,因为外因,你不在喜欢不贪恋喜欢了,别人问你要,你也就给了去,因为在你心里也不在这么喜欢它,贪着他了!他还是原来的东西为什么你的想法却不同了呢,因为物随心生啊! 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个笑话我们说一个从没见过听过冰箱的人,你告诉他这是冰箱,可他会说不就是个铁箱子么能有什么用呢?
还有个笑话,照相机我们都知道做什么用,但古代人觉得你把我的影子射进去了,我的魂魄被你囚禁在里面了!所以很早期的人开始都很怕照相的.

这些都反映了物随心生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