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得道高僧死后火化会得舍利子,有什么科学根据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7 22:00:52

舍利子其实就是高温无法熔化或焚尽的物质。

我们知道,毛发、皮肉和人体器官的主要物质成分都是蛋白质、脂肪和水分,在较高的温度下很容易焚化。而骨骼含有蛋白质和钙质,在高温下蛋白被焚烧至尽,则钙质变得疏松而灰化。只有致密的矿物结晶或结核,才能够作为“舍利子”被保存下来而不被高温毁坏。

简单的说,舍利子就是人体内的各种结石为主的未被焚尽物质(此外还有部分牙齿和骨骼等等)。

得道高僧、高尼、高道等等,生前都是素食者,体内集聚了很多矿物质和灰分元素,并且由于缺乏蛋白质,往往体内矿物质沉淀更多,更容易形成结石。所以骨灰中往往也有更多的舍利子。此外,他们的遗体焚化往往不在普通的火葬场,而在特殊的道场,由特殊的仪式进行,所以温度往往没有火葬场的焚尸炉温度高,舍利子不易被破坏。

其实常人也有舍利子,只是量少,且大家一般不去注意罢了。

【舍利】
(一)梵语s/ari^ra,巴利语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又安置佛舍利之宝塔,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佛舍利之法会,则称为舍利会。

梵语s/ari^ra,或由动词 s/ri(令依)转为名词,意谓所依之身体;或由动词s/r!(破坏)转变而来,意谓易破坏。又梵语dha^tu,音译驮都,为舍利之异称,据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所说,连结完整之身体(sari^ra)火焚后,变成如磨过之真珠、黄金等之粉末(dha^tuyo,为dha^tu 之复数);依之可知,sari^ra即指死尸;dha^tuyo 则指荼毗后之遗骨;前者即称全身舍利,后者称为碎身舍利。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